一國有九年之儲,是農業社會的現實。
國家儲備就是國家命脈,國家財政就是國家血脈,沒有糧食沒有真金白銀,那是說什么都不行的。
前幾年財政狀況良好的情況之下,朱祁鎮每年財政結余不過二三百萬兩,可真是大手大腳的花錢。
如果沒有黃河決堤,什么都好,而今兩件事情一起來,才弄出而今的樣子,農事都靠天吃飯。
一旦老天爺不高興了,來一個赤地千里,大旱三年,豈不是而今一樣,朝廷的財政也是維持不了數年持續不斷的救災的。
所以九年之儲雖然有一點理想化,卻并非沒有道理的。
朱祁鎮心中暗暗反省,周忱已經開始說他的財政緊急策略了。
周忱說道:“陛下,而今太倉存銀尚有八百萬兩,但是其中六百萬兩都是有去處的,會在今年下半年陸續撥出去。”
“臣已經奏明首輔,藩王所以俸祿全部暫停撥發,共節省糧食三百萬石有齊,臣已經調整各省賦稅,保證今年年底有京倉有六百萬石糧食?!?br/>
“現在支付大項,乃是黃河大工,尚欠一千萬兩白銀?!?br/>
朱祁鎮聽見這個數字就頭疼。
一千萬兩,內庫數字也不過如此。
如果全部支付內庫就空了,而太倉銀庫之中,也就有二三百萬兩。雖然因為河北糧食產量增長極快,又砍了朝廷即將要支出的一筆大錢,三百萬石,糧食尚且有一千萬石,倒是夠用。
但是對于應對與瓦剌大戰,這數字就差太多了。
周忱說道:“臣已經連夜清丈各省賬目了,臣準備從南直隸,江西,廣東,四川,湖廣,直隸調集銀兩五百萬兩,極明年春稅,一千萬石糧食,已經各種物資,頂替朝廷需要支出的一千萬兩?!?br/>
朱祁鎮大吃一驚,說道:“地方上這么有錢嗎?”周忱說道:“陛下,從太宗以來天下承平,地方各有富裕,太宗前期,甚至有地方倉庫不足府庫之用,臣在正江南時,也建各義倉,江南一地,大抵有百萬石之多,至于其他各省,如果籌集五百萬兩是足夠的?!?br/>
“只是陛下,強干弱枝雖然是正道,但是如果將地方收刮殆盡,也不是為政之道?!?br/>
隨即他有一些苦笑說道:“陛下,不到萬不得已,臣也不想如此,臣如今,已經是竭澤而漁,震動天下了?!?br/>
其實很多人說明代后期地方政府不作為,不維護水利工程,不賑濟災民,才鬧到后來不可收拾。
其實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,那就是地方政府沒錢。
大明從萬歷年間就開始有嚴重的缺血癥。除卻張居正時期,大明財政已經入不敷出,那大明財政怎么堅持的?
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辦法,就是奪地方財政結余。
這些結余在太祖皇帝制定制度時候,就是地方開支。
溫馨提示:按 回車[Enter]鍵 返回書目,按 ←鍵 返回上一頁, 按 →鍵 進入下一頁,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