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然整個秋冬大明從遼東,到大同的邊境,都談不上多平靜,但是總體來說,兀良哈的投名狀卻沒有占到多少便宜。
只是整體戰略上,還是朝廷占據被動,雖然將遼東,宣府,大同三鎮的騎兵聚集起來,未必弱了兀良哈。
但是這么多騎兵分布在千里戰線之上,就顯得薄弱多了。
兀良哈也不想與明軍硬碰硬,故而他分兵數隊,分別突入邊墻,是搶一把就走。雖然對與大明來說,九邊的經濟凋零之極,根本是朝廷的負擔,但是對兀良哈來說,即便是搶過來一袋糧食,一口鐵鍋,一個女人,就是賺的。
于是乎,面對這樣局面。
朱勇也很難將騎兵聚集起來,畢竟每一個軍鎮都是守土有責的。騎兵都調到朱勇麾下,等兀良哈騎兵到了,各鎮的步卒根本只能跟在后面吃灰。
各地損失大了,他們要吃朝廷的苦頭的。
所以朱勇只能,讓各鎮各守其地,將騎兵都分配下去。
總體來說,就變成這樣的局面了。
兀良哈一來,遍地燃起烽火,百姓,其實邊地也沒有什么百姓,即便有百姓,也是軍戶。躲進各個千戶所百戶所之中。
如果有人逃跑不及時,就被兀良哈追上了,下場就不用說了。
然后兀良哈看看有沒有沒有城墻保護的村落,大概是沒有的。反正大明一直在邊地不注重邊墻的建設,也就是后世看起來蜿蜒盤旋的明長城,他們的功夫都下在城池上,幾乎幾十里就有座大城,而幾里之間就有一座小堡。
只要不是倒霉到極點,是足夠逃進城池之中。
如果兀良哈覺得賺了,他們就會退回去,如果領隊的草原貴族,貪心不足,就會選一兩座看上去好攻的城池進攻。
韃靼人攻城技術雖然還有一點,但是退化多了。而且大明軍隊守城技術卻沒有退化,特別是從太宗朝特別強調火器守城。
雖然在火器在列陣而戰的時候,發揮能力并不是太大,但是在守城的時候,卻發揮出很大的作用。
韃靼人大半是攻不下的。
而這個時候,附近的騎兵就來了,少則幾百騎,多則幾千騎。
如果幾千騎就不說,直接過去掰掰腕子。但是如果僅僅有幾百騎,將領勇敢的話,未必不敢直沖城下。
與城中守軍取得聯系。
而這個時候,韃靼人就開始撤退了。
等大隊步卒來的時候,韃靼人就已經拍拍屁股走了。
最多聚集的騎兵與韃靼人殿后的馬隊打上幾仗。
溫馨提示:按 回車[Enter]鍵 返回書目,按 ←鍵 返回上一頁, 按 →鍵 進入下一頁,加入書簽方便您下次繼續閱讀。